博士返乡创业路:农学博士李洪权返乡创业“不走寻常路”

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摄影报道

图片[1]-博士返乡创业路:农学博士李洪权返乡创业“不走寻常路”-赚在家创业号

2月15日,春日暖阳下,四川达州管村镇的青花椒基地,苗木抽出了新芽。这种嫩芽,是昆虫钟爱的美食。基地内的杀虫灯,可以吸引各种昆虫,利用高压电自动灭虫。这些设备,由当地的农学博士李洪权设置,替代了传统的农药杀虫技术。

农学博士李洪权返乡创业“不走寻常路”-1

管村镇千亩青花椒基地一角

出生于1985年李洪权,是管村镇庞家村走出的第一个博士,所学专业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。2012年博士毕业后,李洪权进入湖北省农科院工作,但不到两年就瞒着家人辞职,到深圳与同学一起办起了服装厂。

2017年,李洪权返乡创业,把“下海”积攒到的数百万元全部投了进去——养猪,养鱼,种花椒,还酿酒,这位“不走寻常路”的农学博士,最终回归干起了“老本行”。

返乡创业

农学博士回家干起“老本行”

“我小时候就想子承父业,当个农民。机缘巧合,我梦想成真了。”封面新闻记者见到李洪权时,他刚在养猪场内忙活完,接近中午1点还没吃午饭。李洪权说,他的父母养了几十年猪,2017年返乡后,他就接下了父辈的“接力棒”,成了“新农人”。

农学博士李洪权返乡创业“不走寻常路”-2

返乡创业的农学博士李洪权

“父母年龄大了需要照顾,村里的发展也需要我们这些年轻人回来……”在外打拼多年后,李洪权一直想回家发展。经过一段时间考察,他决定投资青花椒产业:“种青花椒,一是有政府扶持,二是劳动力需求大,可以带动更多村民就业。”当年,李洪权拿出自己的积蓄,与村民们一起成立了鼎泰种植专业合作社,流转1200亩土地种上了青花椒。

“养猪是种了青花椒之后才干起来的,才两年时间。”李洪权说,上千亩的花椒基地,需要大量的有机肥,搞养殖,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。“猪的尿液、粪便,经过发酵处理后,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与水混合,通过管网滴灌技术送到花椒基地,实现种养殖业良性发展。有机肥的废料,还可以在花椒基地里种草,既可以改善土质,也可以用来养草鱼。”

农学博士李洪权返乡创业“不走寻常路”-3

李洪权在村里建的大型养猪场

通过近几年的探索,李洪权除了种青花椒、养猪,还在村里发展了400余亩水塘养鱼,种了200多亩果树。另外,李洪权还在村里建了一个酿酒厂,酒糟,也变成了猪和鱼的饲料。养殖业和种植业循环起来了,村民都给他竖起大拇指:“博士就是博士!”

李洪权回乡创业后,把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带了回来家乡,先后流转土地1800亩,带动168户周边农户、735名农民脱贫致富,其中包含已脱贫户65户。“每年可以拿到一笔土地流转费,平时在花椒基地、养猪场打工,还有工资可以拿。”村民庞大姐说。

农学博士李洪权返乡创业“不走寻常路”-4

花椒基地里的自动灭虫装置

除了花椒

他把花椒枝条也买成了钱

“花椒树不能长太高,所以每年采摘的时候,工人们会把枝条剪掉。摘掉花椒后,枝条也能卖成钱,6角钱一斤。”管村镇党委书记刘治江和李洪权是老朋友,据他介绍,作为花椒基地的核心技术人员,李洪权懂得如何变废为宝,被当地村民称为“花椒博士”。

“花椒的枝条,每年都有人进村来收购。”管村镇党委副书记、镇长余政江告诉记者,当地的青花椒采用管网滴灌,肥料和水分,可通过管道输送精准送达;基地的其他管护设备,也实现了现代化,能够保证花椒的“生态”和“有机”特性。正是这个原因,当地的花椒枝条也有花椒的香味,经过二次加工打成粉末后,不仅可以作为家畜饲料原料,还能做成菌包,颇受市场欢迎。

农学博士李洪权返乡创业“不走寻常路”-5

李洪权带头发展的青花椒产业园

“接下来,打算加大撂荒土地的利用。”李洪权说,当地不少村民外出务工,导致一些田地撂荒。下一步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,用好荒地,壮大特色产业,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到建设家乡的队伍中来。

“我们镇的青花椒现代产业园区,始建于2015年,目前栽植面积1.5万亩,产值9000余万元。”刘治江介绍,在李洪权等一批技术骨干的指导和带领下,目前,该镇已布局了加工区、社会化服务区等功能板块,建成保鲜、烘干、储藏一体化的冷链物流体系和互联电商新零售平台,园区发展目标直指省级现代农业园区。

通过园区推动,达川区成了四川省30个青花椒主要种植区域之一,种植面积达20余万亩,经行政区划调整后,全区20余个乡镇都有青花椒种植。在西部片区的主产区,优势品种有九叶青、藤椒、天知椒等,主要以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进行种植,有19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青花椒2600亩,从事青花椒种植的新型经营主体及大户达569户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3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