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书德:耄耋之年再创业 带头探索致富路

王书德,寿光市退休干部,1935年10月出生,196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1995年11月退休。耄耋之年开始创业,杖朝高领奔走在寿北各村、各园区的养虾场间,收集数据、传授技术,用理想信念坚守着一份有意义的事业,为群众探索出一条致富路。

王书德:耄耋之年再创业 带头探索致富路-1

用数据说话,不搞虚头巴脑

王书德心中一直有一个重现寿北养虾辉煌的梦想,2016年,80岁的他毅然拿出了自己全部的“养老钱”,开始养起了南美白对虾,从设计到建棚,从买苗到养殖,每一步都亲力亲为,就这样,耄耋老人正式当起了“虾老板”。在自己养虾的同时,他还开启了寿北养虾业的调研之路,车到不了的地方就骑自行车,自行车也不好走的地方就步行。“我想摸个底儿,看看寿北还有多大养虾面积,重振80年代寿北养虾业的雄风有多大可能性。”从营里到双王城,从老河口到羊口,寿北每一个养虾池边都留下了王老的脚印,他也拿出了一份寿北养虾业的精确家底。“干什么要用数据说话,不搞虚头巴脑的东西,我既然要汇报,就得真正搞清楚现在的情况。”结合自己的工厂化养殖经验,加上这次调研的数据,王老写了一份详细的调研报告,分析了当前的市场需求以及个人养虾失败的原因,介绍了寿北咸淡水分界的基本情况及优势,还未雨绸缪提出了筹建南美白对虾育苗场的设想,以解决海南、广东空运苗价格高、难成活的弊端。

除了实干,就是苦干

王书德的养虾场距离寿光城区40多公里,位置偏远,道路难行,条件艰苦。一张木板单人床,一张老旧三抽桌,板房搭起的厨房,五六平米的地方就是他的起居室。虾棚常年保持在35摄氏度左右,夏天棚内的闷热程度难以忍受,可王老每天都进棚巡查六次,风雪无阻。“我在这里掌握着技术,分配着他们干活,我这个人就这样,别的不会,除了实干就是苦干,干起活来,啥也不想,也不觉得累。”86岁的王书德气质从容、步履矫健,查看虾的个头,活跃度,询问目前的上市价格,每次都要问得清清楚楚,明明白白,看到虾的长势不错,老人脸上有了掩饰不住的喜悦。

王书德:耄耋之年再创业 带头探索致富路-2

吃苦容易办到,关键技术要硬

“养虾要吃得苦中苦,这个容易办到,最关键的是技术要过硬。”为了能积累技术,跟上科技进步的形势,王书德订阅了大量的刊物,边学习边做笔记。为降低露天养殖的风险系数,善于钻研且经验丰富的王书德,参照寿光南部种植蔬菜大棚的模式,试验工厂化养虾模式,将大棚做了多次改造,让阳光可以直射棚内,不仅冬天不用生锅炉,而且改进了气泡石技术,让虾池更利于管理,虾的品质也有了保障。王老根据养殖经验,不仅总结出了养虾“四句诀”:重点是水、关键是苗、生长靠营养、主要靠管理;而且积累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养殖数据和管理办法,可以大范围复制和推广。现在,86岁的王书德,依然没有停止钻研养虾技术的脚步,他又把目标转移到引进大棚养虾的新品种上,引进成活率更高、市场效益更好的斑节虾,是他近期的新计划。

无私传播技术,带领群众致富

养虾收益高,但风险也大,很有可能血本无归,很多人不理解,作为一名退休干部,为什么80多岁了却要去“吃苦受累”。王书德说:“寿北属盐碱地,种蔬菜大棚不行,种粮也是看天吃饭,养虾有优势,我这个年纪了,不为赚钱,就觉得这是条致富的好路子,群众不容易,我想替他们找条好的致富路,也算是为乡村振兴做点贡献。”王老的养虾厂所在的园区,原来养殖鳎米鱼的7户人家,因为效益连年下滑愁眉不展,在王老的带动下,纷纷改了池子,养起了南美白对虾,老人技术好、又热心,他的虾棚成了附近很多养殖户取经的地方。养殖户袁荣策利用大棚养虾已经有四五年的时间,当年他养殖鳎米鱼没有成功,欠下了大量的外债,没有资金,王书德就为他提供资金支持,不会技术,老人就上门指导,几年时间,他不但还清了欠款,还重新又走上了致富路。李初钊是滨海一家水产养殖场的技术员,这几年,老人的虾棚是他来的最多的地方,“我经常过来学习参观,王老总是把他的技术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我,我非常感激他,不管是技术上还是精神上,每次来都能有很大的收获。”这几年寿北大棚养虾工厂化养殖技术越来越成熟,跟王老这样的“老把式”一心扎根寿北、无偿推广经验技术是分不开的,王老的无私奉献,也让李初钊这样的年轻技术员有了更多发展创新的空间。

王书德:耄耋之年再创业 带头探索致富路-3

王书德作为一名退休干部,放弃城区优渥的生活条件和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,屈身于这样一处荒冷的乡野之地,只为追寻那份难以磨灭的事业激情,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把“干”字当头深深的印在了寿北这片热土上,为寿光养虾产业化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。(大众报业·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石如宽 通讯员 王文英 报道)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2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