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【华声在线】
钟云华 臧婧蕾
当下,大学生创业成为热词,不过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大学生面临各种“坚壁”。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,大学生创业早期面临创业知识能力之壁:在创业机会识别、创业计划制定和创业政策把握上面临困难,项目创新性和市场竞争力不足;大学生创业中期面临资源之壁:融资困难、人才难求、管理欠规范、得不到导师有效“陪跑”,难享受高质量服务;大学生创业后期面临价值之壁:创业项目生存时间短、失败率不低且带来的财务成本和情绪成本较大,创业失败修复所获社会与政府支持不够充足。因此,在大力促进大学生创业的热潮中,有关部门和组织应协同发力,通过创业教育开展、创业支持系统构建和创业氛围营造等路径,帮助大学生创业有效“破壁”。
前端创业教育夯基:培养大学生创业“意识—知识—能力”破除“能力之壁”。一是通过系统化创业教育培育大学生创业意识。提升创业教育的系统性,在小学、中学阶段的课程中,适当增添以创业故事形式呈现的创业知识,埋下创业梦想;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加强与湖南省“4×4”现代化产业体系需求对接度,加入针对湖南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创业场景设计,增强大学生发现创业机会的可能性。通过多学段的系统性创业教育,让大学生从小接受创业教育熏陶,增强创业意识。二是开展层次化创业教育培育大学生创业知识。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内容应分不同层次,低年级可开设《创新思维》《设计思维》等通识课程,激发兴趣;高年级开设《新企业创立》《风险投资》《科技创业》等专业课程,传授具体知识,注重专创融合;毕业阶段与孵化器、加速器项目衔接,传授创业实践知识。通过层次化创业教育,可让大学生积累丰富且立体的创业知识。三是进行实践化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。联合本土企业开设定向创业课题,推动大学生围绕湖南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痛点提出解决方案,并通过AI/VR模拟实验室、智能创业沙盘等技术工具,进行创业计划演练。推行创业菁英班、实验班、创业微教育等创业教育模式,实施项目制课程改革,学生带着自己的项目来上课,让学生们在“做中学创”。
中端系统支持赋能:形成“资金—导师—服务”的支撑体系破除“资源之壁”。一是融资渠道多元化,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充足“燃料”。充分利用好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,提升大学生创业基金的可及性。可参考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运作经验,投资基金与主要高校合作建立分基金,并加强对投资基金的绩效考核,可从创业企业成长状况、投入产出率、基金杠杆率、基金保值增值率等方面建立绩效考核指标。鼓励高校设立专门的创业基金,为在校生和校友的创业项目提供种子资金。这些资金可考虑是无需偿还的赠款或换取少量股权的投资。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大学生创业,鼓励投融资机构和创业孵化机构与创业大学生对接并提供融资服务,支持我省龙头企业、知名企业等社会资本投资大学生创业项目。二是加强创业导师指导,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精准“导航”。建立资深导师库,链接成功的创业者、企业家、投资人、校友和学者,根据学生项目的行业、阶段和发展需求进行精准匹配,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从战略制定、产品打磨到市场开拓的全流程陪伴指导,并帮助其建立关键人脉。同时为导师提供荣誉认可、小额股权或报酬,确保其投入的质量和可持续性。鼓励师生共创,开展学缘传创,提升创业成功率。三是全方位提供创业服务,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充分保障。支持建设“湘就业”平台大学生创业服务专区,成立在线服务联盟,推动“五创”服务一网集聚、一站服务,促进教育链、人才链与产业链、创新链、资金链无缝对接,集聚各部门信息和资金等资源,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前中后全过程不断线服务。服务内容既包括免费或补贴的法律、财务、人力资源、项目孵化和技术支持,又包含定期组织工作坊、讲座、社交活动,促进创业者之间、创业者与投资人、行业领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。
后端优化创业氛围:培育“鼓励成功—宽容失败”生态破除“价值之壁”。一方面,宣传创业成功应注重塑造榜样,但强调过程而非神化。媒体、高校和政府机构深度挖掘成功的大学生创业案例,开展“年度创业大学生优秀人物”“大学生创业先进模范人物”评选等活动,广泛宣传大学生成功榜样。但宣传重点不在其财富积累,而在其如何发现社会痛点、并通过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来解决它,突出“解决问题”的使命感,有效激励大学生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创业初衷,营造良好创业氛围。另一方面,为创业失败构建“安全网”,有效降低失败成本。引导整个社会文化将创业失败视为宝贵的“学习经历”,而非个人能力的污点,消除“污名化”,提供“软着陆”。以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和医院心理诊室为依托,建立大学生创业失败修复中心,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形式,运用创业心理访谈或在线心理咨询等手段,帮助大学生调适由创业失败引起的心理问题,促进大学生创业失败修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