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在嘉善县罗星街道的鑫锋村,一种新的“炊烟”悄然升起,是一家名叫“Villa Vita”的窑烤面包店,店主是一对年轻夫妻——朱明珊和王超,他们每日都会用窑炉烤制品种多样、香气四溢的面包,柴火窑炉中翻滚的麦香,吸引着远近食客驱车前来,为乡村产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。
一、从“猪舍”到“出片圣地”的转身
朱明珊向往慢生活,一直想在乡村开店,去年底,全国零星冒出窑烤面包店,她和丈夫敏锐嗅到“流量密码”,二人说干就干。通过朋友了解到鑫锋村,第一次进村实地考察,就被鑫锋村的整村运营规划、地理位置、交通便利、人气旺等优点“惊艳”到了,夫妻俩选定了村口一处闲置的农房。房子之前当过猪舍,美术专业的朱明珊亲自设计,罗星街道、鑫锋村和运营公司“一里葫芦乡创(桃喜莓好村)”积极协调各方单位为小店接上了水电,历经三个多月“爆改”,猪舍仓库完美蜕变,既维持了原有的乡村特色,又满足了窑烤面包的特色。初夏六月,“Villa Vita” (意大利语“乡村生活”)带着南法风情,开门迎客。
二、时间发酵出的美味和态度
窑烤面包顾名思义就是用传统土窑,靠烧柴火积蓄热量来烘烤的面包。每天清晨七点,“点火仪式”就开始了。窑炉需要持续烧制整整三个小时,才能积蓄足够的热量烤第一炉面包。面包的制作也遵循着时间的法则,从和面到最终烘烤,一个面包至少需要24小时的漫长发酵期。风味,正是在这看似“无为”的等待中,悄悄酝酿、生发、沉淀。为了攻克技术难关,朱明珊和丈夫专门跑去请教制作欧包经验丰富的面点师父,也向修缮窑炉的老师取经,国外大厨的教学视频也没少看。就这么理论结合实践,反复试错,一点点摸清了不同面包的“脾气”。目前,产品种类丰富多样,有恰巴塔、酸面包、法棍、吐司、贝果、碱水等十几种选择,每天稳定产出200余个,依然供不应求。面包店还增设了咖啡茶饮区,顾客可以享受“面包+风景”的乡村慢生活。
三、不止于面包的乡村生活提案
如今,窑烤面包店不仅烤出了令人惊艳的美味,更“烤热”了整个村庄的经济活力。面对火爆,朱明珊和丈夫很清醒:“‘窑烤’标签现在很火,网红效应明显,但真正能留住客人的,永远是面包品质,好味道才是根本。”夫妻俩计划脑洞大开,探索新的调味方式和料理方法,后续还将推出三明治、西式简餐等面包衍生品,以提高顾客黏性。从曾经的荒废角落到如今的热门打卡地,窑烤面包店如同“酵母”一般激活了乡村消费新场景,不仅为本地创造了就业机会,更凭借差异化的体验吸引了城市客流,成为乡村产业升级的生动样本。
朱明珊凭借对市场的敏锐洞察和自身的艺术专业特长,成功将创意落地为特色产业,展现了新时代女性投身乡村经济发展的无限可能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时代女性的蓬勃力量,为更多基层女性通过特色产业实现家门口就业树立了可复制的榜样。
原标题:《善美巾帼·精媖建功 | 朱明珊:窑烤面包香溢村野 夫妻创业做起“慢”生意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