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白领”变成“刺梨哥”,返乡创业大学生陈朝宏的“归园田居”

皮肤黝黑、双手布满老茧……眼前这位年过半百的憨厚“老农”,实际年纪才32岁。他现在的外貌,与数年前在成都央企办公室里的都市白领形象判若两人。
他叫陈朝宏,为何放弃大都市的繁华生活,返乡当起“新农人”?这个问题许多人问过他,甚至有人从外地赶来,想亲眼看看这个“当年辞职回乡种地”的人到底在搞什么名堂。

小白领”变成“刺梨哥”,返乡创业大学生陈朝宏的“归园田居”-1
这个从龙里县谷脚镇高新村大山里走出来的“211”大学生毕业生,2013年大学毕业后,进入一家央企的西南分公司,月薪上万。在村里人看来,他是“走出大山”的典范。与一心留在城市的同龄人不同,他坚信:“未来的机遇,深植于家乡的青山绿水之中。”
2015年7月,陈朝宏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:辞职返乡。这个选择起初并不被理解,父母想不通,同事觉得他疯了,村里人更是议论纷纷:“读了那么多书,最后还不是回来刨地?”
刚回来的那段时间,他也迷茫过。母亲忍不住念叨:“班也不上,你都休息一个月了,还想休息多久?”他不知道该怎么解释,只能含糊地说:“我有自己的打算。”
彼时,乘着时代的东风,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“龙里刺梨”名气渐涨,和高新村紧挨着的谷脚镇茶香村从“山旮旯”变成“金银窝”。陈朝宏眼前一亮,投身刺梨产业。
2016年11月,陈朝宏和堂哥凑了三十多万,从浙江丽水引进了“植物非试管快繁育苗技术”。这项技术让育苗周期大大缩短,当年刺梨育苗,当年就能销售。2017年,他们推出袋装营养苗,成了贵州第一家采用这种技术的企业。
伴随着刺梨育苗事业大获成功,陈朝宏创办的家庭农场破土而出,搞起天麻、羊肚菌、蔬菜、草莓等多种特色种植,不仅成为了家庭的希望田野,更成为了带动一方乡亲就业增收的平台。
目前,该家庭农场已吸纳了7名本地村民成为正式员工。农忙时节,还能为周边10余户群众提供灵活的就业机会。仅自今年2月以来,农场发放的工资总额就接近20万元,鼓了乡亲们的钱袋子。
如今,该家庭农场早已不只是单一的种植基地。智能大棚、电商销售、观光采摘、亲子研学……陈朝宏的新花样、新业态一个接一个玩转,年产值上百万元。
今年6月28日,陈朝宏的“十字话农”研学基地在200多位乡亲和游客见证下开业。竞逐亲子研学等新赛道,至今已迎来2000多名游客。
“十字话农”研学基地正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、知识与田野的桥梁。孩子们在这里认识五谷,青年在这里学习技术,游客在这里体验农趣。
从都市写字楼到家乡的田间地头,陈朝宏用行动完成了身份的转变。他的故事,不再仅仅是一个人的创业史,更是一个家庭、一个村庄的奋斗史。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,他找到了比城市霓虹更为璀璨的价值所在。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向淳
编辑 向淳
二审 袁鹏
三审 刘莹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23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