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智”造未来!这场创业大赛让中非青年携起手来|新民侨梁

太阳能可以模块化生产吗?AI能用来种地吗?这些设想,变成了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选手着手进行的项目。

在10月24日第四届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(赛区三)评审会上,获得一等奖的有来自中国、赞比亚、几内亚比绍的6人团队提交的初创项目“Part Link——B2B中非汽车零部件交易平台”。汽配一站式数字枢纽,让中非买卖方之间“供应链不透明、跨境支付复杂”等痛点通通消失。

“智”造未来!这场创业大赛让中非青年携起手来|新民侨梁-1  大赛现场 主办方供图(下同)

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旨在通过激发中非青年创新创业活力,促进双方在科技领域的合作。2023年至2025年,大赛先后被写入外交部《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》《中非合作论坛—北京行动计划(2025-2027)》及外交部《2026年“中非人文交流年”概念文件》。

今年的大赛,以“共创美好机遇 同享中非未来”为主题,搭建起一座共创未来的跨国桥梁。

评审活动当天,在位于宝山区的上海中非驿站,23个项目、15国30余名青年,线上+线下同台“路演”。

参赛项目展示(截图)

参赛项目在技术产品、商业模式等共计6个核心维度展开角逐。来看看此番摘得一等奖的项目都有哪些亮点吧。

智能模块化太阳能系统——推广清洁廉价能源

苏丹与中国4人团队推出“智能模块化太阳能系统”,将太阳能电池板、逆变器、电池与智能集线器整合起来,移动App则助力实现远程监控与即用即付(PAYG)。项目借用中国的供应链体系,推动非洲移动网络建设,在家庭、中小企业及村庄都能快速部署。项目还培训当地技术人员提供运维服务。

Agrivision AI——用人工智能为田间作物诊病源

加纳、塞拉利昂6人团队打造“智能作物保护平台”,借助AI图像识别的火眼金睛,帮助农民快速诊断病虫害。平台离线也可运行,还支持播报本地语言。这项目有望减少作物损失、提高产量,并服务于联合国“零饥饿”与“无贫困”可持续发展目标。

参赛项目展示(截图)

同济大学对外交流学院副院长宗骞介绍,中非合作进入高质量发展黄金期,大赛评审帮助青年完成从“创意”到“落地”的跨越。上海中非驿站创始人刘龙也在闭幕式上鼓励选手“勇于实践,不怕犯错”,并承诺持续提供孵化、对接与落地支持。

随着评审会落幕,三个晋级团队11月将奔赴武汉参加总决赛。

经由大赛这座桥梁,非洲小伙伴把创意带回家乡,在撒哈拉生根发芽;中国队友也把市场、技术、资金装进行囊,奔赴万里之外的工地和田野。

新民晚报记者 张家愉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367 分享